change your life

あなたは偉大なまたは少し普通の人であってもよく、あなたの人生は、道路を滑らかに、または多くの浮き沈みを経験してきてもよいです。しかし、任意の時間は、あなたが自分の責任を忘れることができない、我々は適切に自分自身を治療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包公墓在何處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廬州(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國宋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取進士。他出生於999年,曾任州、縣官,後升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病逝於1062年,終年64歲。包拯在一生仕途中,為官剛正不阿,執法嚴峻,權臣貴戚為之蹙額斂手。他任開封知府時,民間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包公寫有《包孝肅奏議》,主張讓百姓「衣食滋殖,黎庶蕃息」,「薄賦斂,寬力役,救災患」。包拯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轉衰的階段,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王朝屢次興兵南犯,宋朝統治者卻只求歌舞享樂。包拯主張對外選將練兵,廣儲糧食,以抵禦外侮;對內抑制宦戚特權,選用賢俊,廣開言路,整飭吏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戚。他嚴格執法,鐵面無私,敢於摧權折貴,為民伸冤,因此深得人民群眾的尊敬和讚揚,稱他「其聲烈表爆天下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內外皆不以其官稱,而呼之為「公」,民間譽為「包青天」,可見包拯在世時,人們對他的擁護和愛戴。生前如此,死後亦如此,因此包公墓即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鞏縣志》載,包拯墓在「鞏縣西宋陵」中,清代順治以後各時期版《河南通志》皆在此記載。「鞏縣西宋陵」即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北宋王朝9個皇帝的陵墓,習慣稱「鞏縣宋陵」,其中世人熟知的陪葬真宗陵側的一座高約5米的圓形塚墓就是包公墓,這是人們原來普遍的看法,「鞏縣宋陵」也因此成為極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但十幾年前,在安徽省合肥市東郊大興鄉雙圩村的黃泥壩發掘出了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長子包紹夫婦墓、次子包綬夫婦墓、孫子包永年墓,淝水岸邊出土的墓誌銘確鑿地記述了包公的生平,補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實,也確切證實了此墓為包氏族墓。
  為什麼一個包公有兩座墓,合肥包氏族墓為包公墓,這是有確切史料記載,那麼鞏義市的包公墓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鞏義市包公墓是人們的臆斷嗎?或者陪葬真宗陵側的包公墓另有他意?認為鞏義市包公墓是主觀臆斷,似乎不能妄加定論,因為鞏義市包公墓從明嘉靖三十四年開始,清順治以後各時期《鞏縣志》均有記載,至少經歷五六百年,說明鞏義市包公墓從明代就已存在。那麼,鞏義市包公墓究竟修建於何時?裡面埋葬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修這座墓呢?這是人們至今尚無法解開的謎。
  兩座包公墓之謎尚未解開,而合肥包公墓的發現,又給史學家們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據出土的墓誌銘記載,包公本人是「皇舅」,這是鮮為人知的。另外,在合肥包公墓墓地中軸線的西南部,有一座較大的封土堆,高約4米,底徑10米,整個外形略大於包拯夫婦墓。從這個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清一色的生土,可知這是一座典型的「疑塚」。為何設此「疑塚」呢?這也是一個需要我們去解開的謎。

麥哲倫是怎麼死的

麥哲倫是歐洲偉大的航海家,他曾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作一次環球航行,但沒有獲得批准。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後來他移居到西班牙,並得到了西班牙國王的允許和資助。
  公元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向西面進發,他們從聖羅卡啟航後,穿越了大西洋,又沿南美洲大陸的海岸南下,穿過後來被命名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至1521年4月7日抵達菲律賓的宿務島時只剩下3條船了。現在,每當我們提起麥哲倫時,馬上就會聯想到他帶領船隊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壯舉。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很少注意到,麥哲倫本人並沒有完成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航海,他在途中的一次激烈戰鬥中丟了性命。至於麥哲倫究竟是怎麼死的?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麥哲倫干涉島上的內訌,在一次戰鬥中被殺。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當船隊西行來到現在的菲律賓群島時,麥哲倫發現群島上的兩個小島正為一些事務發生爭執,於是他想通過插手兩個部族的械鬥,從而達到控制這塊美麗富饒地方的目的。但是,當麥哲倫他們在幫助一個部族進攻另一個部族時,吃了大敗仗。麥哲倫被活活打死,他的助手卡諾帶領剩下的兩條船逃離了這個群島,向東南方行進,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西航回國。
  二是認為麥哲倫是在同菲律賓人的衝突中戰死。持此說法者認為,麥哲倫經過長期的旅行後,已沒有食物可吃,在這種情況下,這個遠征隊到達了拉德隆群島。他們發現了菲律賓群島,在這裡同菲律賓土人發生了衝突,麥哲倫最後戰死了,其他幾名船長也被殺害了。從實際情況來看,因飢餓而和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是無法避免的。
  三是認為麥哲倫在島上進行侵略活動,被當地居民殺死。當麥哲倫一行來到宿務島時,富庶的島嶼立即引起了麥哲倫的極大興趣,他決心把這個異國的島嶼變成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麥哲倫動用武力強令當地的酋長胡馬波納皈依基督教,並讓他起誓服從於西班牙國王。離宿務島不遠的馬克坦島上小酋長拉普拉普對胡馬波納的卑鄙行徑惱怒萬分,發誓要殺死一切投降者,並對麥哲倫的警告不屑一顧,聲稱他不會放棄原來的信仰,並且也決不聽從入侵他的國家的陌生人的任意擺佈。麥哲倫得知後,憤怒到了極點,當即決定派兵攻打馬克坦島。恣意妄為的麥哲倫認為對手不過是一群草寇,因而沒有讓經驗豐富的軍官參戰,同時也拒絕了降服於他的幾位其他部落的頭領提出的幫忙的請求。他匆匆召集350名志願者,其中大多為缺乏作戰經驗的士兵、普通水手、廚師、侍從等,便氣勢洶洶地撲向了馬克坦島。誰料到,拉普拉普手下的人都是些驃悍善戰的勇士。結果,馬克坦人把這些西班牙航海者殺得大敗,麥哲倫本人及其7名隨從在激戰中被殺。
  麥哲倫究竟因何而死,目前看來還難以達成共識,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

荷馬

游吟詩人———線索寥寥,說法卻有許多。
  「歌唱吧,女神!歌唱珀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憤怒。」在開西方文學先河的兩部偉大史詩的第一部中,詩人荷馬是這樣開頭的。然而,這位在《伊裡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城的陷落,在《奧德賽》中敘述了一個足智多謀的英雄歷盡艱險、十年還家的作者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荷馬問題在古典文學研究者、語言學者和考古學家中引發了長達數個世紀的爭論,爭論的內容並不僅僅是荷馬的身份(即是否確實存在荷馬其人),而且還涉及到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傳統的聯繫,甚至還有字母的起源。對於古希臘人來說,荷馬是一個作者,他是位瞎眼的游吟詩人,就像《奧德賽》第八卷中所描繪的詩人德謨多克斯一樣。亞里士多德同意希臘詩人品達的觀點,即認為荷馬出生在現在位於土耳其境內的海港士麥那,並且曾在愛琴海中的希俄斯島受到人們多年的景仰。亞歷山大學派的文人學者曾經仔細推敲過這兩部史詩,希望發現其中的歷史和地理訛誤,但他們從未懷疑過荷馬是史詩的惟一作者。重新發現了希臘文化遺產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者也對荷馬作為史詩惟一作者的身份深信不疑。
  然而在18世紀初,哲學家賈姆巴蒂斯塔。維科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荷馬史詩是希臘民間詩人集體智慧的產物,各種奇談怪論隨之開始出現。隱居鄉間的學者們———他們大多是德國人———在潛心研究後發現,荷馬史詩在風格、情節和用語方面存在著不一致的地方,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便是18世紀末F.A.沃爾夫所著的《荷馬引論》一書。該書認為,有數十名游吟詩人吟誦和加工過荷馬的詩歌。其中有些詩歌最終被寫了下來,後來又由亞歷山大學派學者作了進一步的修訂。在眾說紛紜之間,出現了一些新的觀點。
  有人認為,荷馬最早創作的這兩部史詩篇幅較短,後代的口頭表演者對這些詩歌進行了重新加工,最後這些詩歌被再一次寫成文字。亨裡克。謝裡曼19世紀晚期在特洛伊城和邁錫尼城進行過挖掘,之後的考古研究使得確定荷馬史詩核心篇章形成年代的工作變得複雜起來。考古研究發現,特洛伊戰爭發生在青銅時代末期(公元前約1400—1200年),而《伊裡亞特》中所描寫的事物———從武器到政治組織結構———與出土文物很少有一致之處。《伊裡亞特》中的事物大部分屬於黑暗時代(公元前約1150—750年),而在黑暗時代———至少在其結束之前———還沒有文字。
  那麼,不會寫字的荷馬又是如何記下這些詩篇的呢?20世紀初,哈佛教授米爾曼。帕裡提出了頗為令人信服的觀點,認為荷馬的生活年代接近於漫長的口頭詩歌時期的末期。當時的詩人們利用了現成的形容詞以及格律倫的詩行和段落,從而能輕鬆地即興創作六步格詩歌。帕裡的說法解釋了許多東西,包括史詩中用語的雜亂,但仍然沒能解釋荷馬史詩是如何寫成的———即荷馬本人是否參與了寫作。

文章標籤
創作者介紹

127985848

哥倫布究竟葬於何處

「新大陸」的發現者、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的遺骸究竟埋在何處?在過去的100多年中,這一直是歷史學家爭論的問題。西班牙塞維列市和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市的市政部門都堅稱,哥倫布的遺骸就葬在他們那裡。為了解決這個歷史疑點,西班牙的兩位中學教師最近提議,可以採取DNA檢測的方法來確定哥倫布遺骸的真偽。這一建議受到了西班牙和多米尼加科學界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遺骸多次被遷移哥倫佈於1506年在西班牙的巴利亞多利德市逝世,雖然他生前曾表示希望能被葬在自己發現的「新大陸」,但由於種種原因,哥倫布死後還是被葬在了巴利亞多利德市的一座修道院中。3年後,西班牙當局將其遺骸遷到塞維列市的一座修道院。1537年,哥倫布的兒子迭戈的遺孀瑪麗亞在得到有關部門的批准後,將其丈夫和哥倫布的遺骸遷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之一———多米尼加的聖多明各大教堂中。1795年,西班牙將多米尼加的統治權讓給了法國。由於西班牙認為不能讓哥倫布的遺骸落到外國人手裡,因此在當年將哥倫布的遺骸從多米尼加轉移到古巴哈瓦那的一座教堂中安葬。
  由於多次遷移,目前被埋葬在西班牙塞維列市的骨骸可能不是哥倫布本人的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戰敗後被迫將古巴劃給美國,哥倫布的遺骸也隨之從哈瓦那遷到西班牙的塞維列市。如果不是多米尼加人在1877年的一次發現,有關哥倫布遺骸的爭論也許根本就不會發生。當年,多米尼加人在聖多明各教堂中挖出了一個盛有多塊遺骨的銀色大盒子,上面還刻有「傑出和高貴的人———克裡斯托弗。哥倫布先生」的字樣。多米尼加方面因此認定西班牙在1795年從多米尼加遷到哈瓦那的遺骸並非哥倫布的遺骸。聖多明各市還建立了一個保存這些遺骨的紀念館,稱為「哥倫布燈塔」,並派專人把守。
  ●DNA檢測可望解疑點西班牙塞維列市一所中學的歷史教師馬西亞爾。卡斯特羅和生物教師塞爾希奧。阿爾加拉達不久前提出,弄清哥倫布遺骸真偽的惟一辦法是挖出兩地的遺骸,從中提取人體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然後將之同哥倫布的一位私生子埃爾南多。哥倫布的DNA進行比較。埃爾南多的遺骸目前葬在塞維列市教堂中,這也是哥倫布後人中惟一保存完好的遺骸。對於兩位教師的提議,塞維列市政府立即表示支持,並出面要求該市教堂同意「開棺驗屍」。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基因識別實驗室的負責人何塞。何蘭蒂也表示將為這一計劃提供技術幫助。何蘭蒂領導的實驗室在利用DNA檢測鑒別屍體上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並同美國聯邦調查局保持著密切合作。
  ●計劃實施有難點通過DNA檢測來解開一些歷史疑團,目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通常只能追溯到200多年前。因此,對於此次利用DNA檢測來確認哥倫布遺骸真偽的計劃,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何蘭蒂也承認「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哥倫布的遺骸畢竟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而遺骸中的DNA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難以辨認。但何蘭蒂仍對此計劃表示樂觀,畢竟他此前曾成功地從兩具分屬500多年前的遺骸中提取出DNA,並確認了兩者之間的母子關係。
  目前,西班牙塞維列市大教堂和多米尼加「哥倫布燈塔」紀念館都未對這一計劃表態。「哥倫布燈塔」紀念館的負責人路易斯。雅普特指出:「如果科學手段真的能確定哥倫布遺骸的真實性,那無疑是太好了。」不過,他同時指出,多米尼加是否允許用科學的手段來「打擾」哥倫布的遺骸,可能得由總統梅希亞來決定。正因如此,有關哥倫布遺骸到底葬在何處的爭論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或許它將永遠是一個謎。

 

 

文章標籤
創作者介紹

127985848